北京试点残疾人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 首批惠及5000多人

发布者: 浏览次数:536 次 发布时间:2021-06-02

精神残疾的朋友们凑在一起做游戏,听心理课;脑血栓后遗症的大叔在社区服务中心享受康复按摩;骨折出不了门的大妈,医生上门入户帮着康复……从2018年起,北京市试点残疾人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首批16个区的5000多残疾人“尝鲜儿”,他们将享受为期3个月共30次的免费康复服务。

残疾人享5000元康复治疗

今年政府拟向53家医疗机构和康复机构购买康复服务,覆盖全市16个区,经过筛选后,今年共有5000多名残疾人享受政府的专业康复治疗,时间为3个月一疗程,价值大约5000元。为方便残疾人出行,社区的温馨家园、养老驿站、社区服务中心均需要为残疾人康复提供活动空间。

在大兴区亦庄镇社区服务中心内,脑卒中后遗症的杨大爷正在接受按摩康复,他家就住在附近的小区,每周定点来按摩,老人走路脚“画圈儿”,但因为康复得及时,病情又不算很重,坚持3个月的康复应该可以大大缓解老人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

隔壁,一位50岁的乳腺癌女士正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骑自行车训练。“病人正在恢复期,虽然生了病,但是性格乐观,我们给她设计了康复课,主要是体能的恢复和提高。”康复师如是说。

在不远的燕景佳园小区,40天前,85岁的于大妈由于深夜起床磕在电冰箱上,造成左大腿和左肩膀骨折。“您说,这要是瘫在床上,老人受罪,我们也受罪。”老人的儿媳妇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听说残联有免费上门康复服务,我们马上就申请了。老人出不了门,康复师定期上门。而且,上门的这位康复师刚好是老人原来在医院的主治医生,这可太好了,老太太信任他,天天盼着他上门。”

根据协议,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承包”了亦庄镇残疾居民的康复任务。今年将为周边的100多位需要康复的市民提供服务。

与肢体残疾人康复不同,精神残疾人采取小组集体活动的康复形式。在庞各庄温馨家园,十来位精神残疾人一起做游戏,上艺术审美课,进行社交能力培训等。此外,精神残疾人的家属还有属于他们的沙龙服务,专业医生将为家属们提供心理支持。

本市20万残疾人有康复需求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持证残疾人52万多人,“我们去年面向全市残疾人进行了一次基础信息动态更新,在调查中发现有19.5万残疾人对康复有需求,尤其是功能训练、康复护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的需求”。但是,由于政策保障不全面,服务资源不均衡,康复周期长,康复进展慢,康复费用支出多,接受康复不方便等问题,依然是残疾人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针对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迫切需求,市政府将“开展残疾人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列为2018年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之一。目前的工作原则是,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主要针对四类人群:肢体、精神、视力和智力残疾人。肢体和视力残疾都采取一对一服务模式,精神和智力残疾则采用小组的方式,如果残疾人不便出行,则可提供上门服务。

预计,2019年将有更多的残疾市民享受免费的康复服务。

0
电话:40099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