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康复,您了解多少

发布者:康复社 浏览次数:880 次 发布时间:2021-06-02

慢阻肺患者的肺康复疗法主要包括:运动康复(包括呼吸肌锻炼、上下肢肌肉锻炼)、有效咳嗽排痰指导、营养支持、心理康复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等

运动康复

运动康复的方法:

根据运动的主动性与否分为主动运动康复和被动运动康复。

主动运动康复的训练方法

可采取床上脚踏车、床上桥式运动、起坐、翻身、扶床站立、床边原地踏步、上下肢体活动、吸氧下活动、无创通气下活动、步行、跑步、爬楼梯、平板运动、功率脚踏车等。

被动运动康复的训练方法

可采用被动牵引辅助运动、神经肌肉电刺激、按摩、针灸等。

根据运动锻炼的部位分为以下3种。

上肢肌肉训练

可增强辅助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包括握拳、上肢无负荷运动和有负荷运动,例如举重物、掷球等。

下肢肌肉锻炼

运动锻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床上脚踏车、步行、跑步、爬楼梯、平板运动、功率自行车等。

全身锻炼

床上自主翻身、起坐、气功、内养功、太极拳、太极剑等。

无创通气

慢阻肺患者因气道阻力增加、肺组织弹性减退、呼气不完全而产生内源性呼气末正压,过高的呼气末正压使呼吸肌做功增加,促使呼吸肌疲劳,造成二氧化碳潴留和氧分压下降。

双向通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可通过调整压力支持参数,在吸气时相给予压力支持减少患者的呼吸做功,改善通气,有利于呼吸肌疲劳的恢复;在呼气时相给予外源性呼气末正压对抗内源性呼吸末正压,减少气道陷闭,有利于提高补吸气量和改善换气功能,提高血氧分压。夜间无创通气可以改善夜间睡眠质量,减少夜间高碳酸血症加重,利于改善白天精神状态。

近期一项为期29天的Bi PAP呼吸机应用于医院慢阻肺患者肺康复的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每天通气(7.9±0.5)h,吸气相压力支持(IPAP)为(17.5±4.4)cmH2O,呼气相压力支持(EPAP)为(4.5±0.9)cmH2O的夜间无创通气为大多数重症患者[全球慢阻肺防治创议(GOLD)分级为4]所接受,且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血气分析、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等指标明显改善。对于极重度患者、尤其是存在高碳酸血症的慢阻肺患者,夜间无创通气有利于白天的康复锻炼。

有效咳嗽和排痰

有效的咳嗽和排痰离不开吸气肌和呼气肌运动。呼吸肌萎缩、疲劳或无力,均可影响咳嗽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咳嗽排痰能力,呼吸肌的功能康复是有益的。

呼吸肌的功能康复包括:吸气肌和呼气肌,其中吸气肌主要的是膈肌,呼气肌主要的是腹横肌。膈肌和腹肌都是骨骼肌,其锻炼与外周肌肉一样,需要高强度训练,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膈肌的训练通过深吸气,腹肌的训练通过腹肌的主动收缩。由于慢阻肺患者存在内源性呼气末正压,为了提高深吸气量,常采用缩唇呼气形成外源性呼气末正压,帮助肺部气体的充分呼出。通过这些呼吸肌肉训练方法的不同组合,呼吸肌肉训练可以采用的训练组合方法有:控制性深吸慢呼锻炼、缩唇-腹部收缩呼气锻炼、阻力呼吸锻炼、唱歌等。因呼吸肌康复锻炼方法简单易行,无创无痛,成本低下,容易被患者接受,可在家庭及社区广泛开展。

慢阻肺患者常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每到冬春季节咳嗽、咳痰症状明显,若不能及时有效咳嗽排痰可发生急性加重。因此要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具体方法为,身体尽量坐直,深吸气后,身体稍向前倾斜进行咳嗽,咳嗽时用双手紧压腹部和主动收缩腹肌,用力将肺部深处的痰液排出。临床上,通常将咳嗽训练与胸部叩拍、雾化吸入联合使用,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通畅。

营养疗法

由于长期营养摄入不足、营养成分吸收不完全、能量消耗代谢增加等原因,慢阻肺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长期的营养不良可引起慢阻肺患者骨骼肌和呼吸肌功能障碍,并增加感染的机会,是影响患者健康状况、疾病预后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显得十分重要。

慢阻肺患者存在呼吸困难所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内脏血管收缩,胃肠道供血减少,消化能力和蠕动弱的病理生理特点。因此,慢阻肺患者应少食多餐,餐后适当休息,在保证能量足够的前提下,适量增加鱼类等优质蛋白质和水果的摄入。

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在住院期间以及门诊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患者积极参与肺康复和坚持健康行为的保证。

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慢阻肺的基本常识,肺康复知识,戒烟知识,药物、氧疗等的正确使用方法,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等。肺康复的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患者的教育和自我管理可以通过小册子、“慢阻肺之家”、网站、报纸等加强,要考虑患者文化程度对疾病认知的影响,也要考虑患者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情况,教育对象除患者外,还应包括照顾者。

患者本人对康复和基本治疗的依从性影响到肺康复的效果,家属的帮助和关心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重要内容,因此对患者家属需要进行慢阻肺防治的健康教育。

其他

约50%的慢阻肺患者存在抑郁等心理障碍,对于这些患者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可以通过家属关心、义诊、健康讲座和患者之家等集体活动,提高患者的参与性,改善心理障碍。

0
电话:40099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