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CS治疗儿童神经和精神疾患进展

发布者: 浏览次数:341 次 发布时间:2022-10-09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近年来新兴的无创神经调控手段之一,其借助两个头皮电极输出恒定的低强度直流电至特定的皮质区域。tDCS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起初主要应用在神经行为紊乱性疾病,近年来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其在各种神经疾患中的应用效果。


有假说认为其主要作用机制涉及皮质兴奋度、神经递质的调节等。在1964年,有团队发现直流电(direct current,DC)可以以极性依赖的方式调节老鼠颅内神经元自发的活动。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动物和人类中应用DC进行了几项研究,提示DC抑制在抑郁症中的一些功效,然而,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此项研究的停滞。21世纪初重新开始了对大脑电刺激的研究,并发现了tDCS可以通过阳极和阴极调节运动皮质的兴奋性,tDCS的阳极电流可以促进神经元,从而对皮质产生兴奋作用,而阴极电流可引起细胞膜电位超除极,从而产生抑制作用。除了调节皮质兴奋性外,tDCS可以通过调节突触递质的功效影响长时程增强/长时程抑制,从而产生延迟效应。tDCS刺激的兴奋和抑制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在特定参数下(2mA,20min)的阴极刺激可以导致长时程增强作用。随着电刺激研究的不断深入,tDCS也在儿童的各类神经疾患中进行了许多探索。本文回顾了tDCS在儿童神经及精神疾病的治疗应用,并讨论未来tDCS在儿童中的应用及治疗。


tDCS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的应用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在儿童期表现出多动、冲动或注意缺陷症状的疾病。这些症状可影响认知、学业、行为、情绪和社交功能。ADHD的治疗可能涉及行为、心理干预、药物治疗或教育干预等。研究发现ADHD的主要症状与额纹状体回路和前额皮质异常有关,其皮质存在兴奋性异常,而tDCS在治疗ADHD时,一般将阳极置于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阴极放置在与对侧眶上,可以通过正极、负极的电流引起神经元的除极、超除极,从而调节皮质功能。学者们发现经颅振荡直流电刺激可以增强ADHD患儿双侧额区的慢振荡功率,改善其记忆功能。该研究后续又发现慢振荡经颅直流电刺可以改善ADHD患儿的行为抑制性,在另外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20例ADHD青少年患者进行了单盲对照研究,研究分为3组刺激,一 组为阳极置于左侧DLPFC,阴极放置于对侧眶上;一组为阴极放置左侧DLPFC,阳极放置与对侧眶上;另一组为假刺激组。电流强度为1.5mA,每疗程15min每组刺激间隔至少为72h。研究结果证实阴极刺激增加了Go/No-go联想测验任务(Go/No-go association task,GNAT)当中No-Go任务的抑制准确性,并使Go阶段反应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研究结果发现患儿的选择性注意力有所改善,抑制性控制任务中的错误也较前减少。上述的研究表明tDCS可能改善ADHD患儿的执行能力和抑制性行为。有实验进行了另一项大型研究,包括21例患有ADHD青少年患者及21例健康青少年作为对照组。参与者们分三种情形(阳极置于右侧额下回,阴极置于左侧乳突;阳极置于左侧乳突,阴极置于右侧额下回;假刺激)接受单疗程的治疗(电流强度1mA,20min),并接受改良版Flanker测试评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右侧额下回接受阳极刺激组的患儿的显示出较少的错误,并减少了反应时间变异性。此外,有研究者也发现利用tDCS调节前额点活动可以增强工作记忆能力并改善ADHD的症状,也有研究表明左侧DLPFC阳极刺激改善了工作记忆能力。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都探索最佳的刺激部位,刺激电极一般放置在DLPFC区域,刺激强度在1-2mA 左右,其刺激多为单疗程15-20min的治疗。但刺激的组合方式和阴极阳极的选择仍未统一,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tDCS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应用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具有广泛异质性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表现社交交流与社交互动缺陷及行为、兴趣和活动模式的刻板重复。目前ASD的治疗着重于针对核心症状釆取行为干预和教育干预,目前缺乏有效的药物干预。研究者发现其发病机制与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Glu及*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能活性均密切相关,tDCS可以影响GABA等神经递质的传递,进而引起神经元的重塑,因此为ASD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一项tDCS治疗对语言功能的改善的研究中,阳极置于左侧DLPFC,阴极位于右上眶区域,电流强度为2mA,刺激时间30min。并在治疗前后利用双语失语测试分别对词汇和语法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语法和词汇分数均得到改善。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将阳极置于左侧DLPFC,电流强度为1mA,刺激时间20min,每周5次。结果提示治疗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autism rating scale,CARS)评分改善 7.9%,孤独症治疗评估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评分改善14%,社交行为、感觉和认知方面及健康和行为问题症状均较前减少。在同组后续的研究中, 研究人员通过脑电图监测tDCS治疗前后峰值a频率的水平进而评估和孤独症关系。研究发现阳极刺激组的患儿脑电图a波峰值频率(peak alpha frequency, PAF)较基线水平显著增加,并且社会和健康和行为问题评分的减少(26%)与刺激后PAF的增加相关。他们推断tDCS可能通过增加PAF来改善ASD的相关症状。实验者评估了tDCS对ASD患儿的多动和不顺从性问题的研究,经过治疗后患儿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评分显著降低,其中多动和不顺从性、社交回避和烦躁分量表中均较前好转。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经过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较前有所缓解,耐受良好。然而现在针对ASD的研究仍较为稀少,并且只有3项研究是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并且其中2项来自同一个团队,因此临床证据稀少并且被评估的样本量较为有限,建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tDCS在癫痫中的应用

在儿童癫痫中使用tDCS的基本原理是主要应用阴极刺激促使皮质神经细胞超除极,抑制局部痫样放电,从而达到减少临床癫痫发作的目的。有研究应用tDCS对于难治性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进行治疗(电流强度1.0mA,刺激时间20min)试验结果提示,试验组在睡眠期的痫样放电较假刺激组并没有减少,但棘波出现的部位更为局限,这可能提示tDCS对痫样放电可能有抑制作用。也有研究利用tDCS对难治性癫痫的疗效进行了探索,这项随机对照研究提示在tDCS治疗后48h监测EEG提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的癫痫样放电显著减少。所有接受治疗的患儿耐受性良好,没有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刺激强度1mA,刺激时间20min,单疗程,阴极置于癫痫放电位置)。有报道1例11岁癫痫女孩病例,阴性电极置于痫样放电区域(右颞、顶叶),刺激强度2mA,刺激时间20min,总疗程2w,经过治疗后患儿的发作频率和痫样放电较前明显减少。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应用tDCS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性痉挛发作, 研究纳入了7例患者,其中6例为儿童(2~15岁),研究共持续2w,电流强度1~2mA,刺激时间为2x20min。在第一个20min,阴性电极置于右顶部,参考电极置于左眼眶部。在第二个20min,阴性电极置于左顶部,参考电极置于右眼眶部。后续的随访发现发作频率较前明显减少。对于药物难治性的痉挛发作癫痫患儿,双侧顶区的tDCS治疗可能减少发作频率。随后,又有实验开展了应用tDCS治疗难治性局灶性癫痫的随机双盲三臂研究。研究共纳入82例患者,并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假刺激组;第二组为真刺激组,治疗日进行20min的电刺激;第三组为真刺激组,治疗日进行2组20min的电刺激,其中两组间隔20min。阴性电极置于痫样放电区域,电流强度为2mA,刺激时间为2w,并进行8w的随访。其中70例患者完成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假刺激组, 两个真刺激组的癫痫的发作频率均显著减少,治疗效果可以持续4w第三组的患者在第9~10w随访中,发作频率较第二组减了64.98~66.32%。这提示2x20min的刺激方案优于每日20min的刺激方案。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刺激部位一般都为癫痫放电的峰值点,并且釆用阴极刺激。刺激的强度为1~2mA,单次治疗时间多为20min。患儿经过治疗后发作均较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且耐受性良好。根据现有的证据,tDCS可以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和减少异常癫痫样异常放电,然而由于其刺激的靶点局限于皮质,故对于大脑深部位置的病灶疗效欠佳。而在治疗的应用上,不同的试验的强度、时间和疗程仍需要更多的探索来定义最佳的刺激方案。


tDCS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

脑性瘫痪是一组以运动和姿势障碍为特点的永久性、非进展性、异质性临床综合征。这些综合征由发育中的脑出现异常引起(原因有多种),严重程度各不相同。脑性瘫痪患儿需要合作性方案治疗,以使患儿的社交和情感发展、教育、活动力和独立日常生活能力达到最大化。因此,近期tDCS作为脑瘫联合治疗的一部分越来越被研究者所重视。


研究报道30例(4~6岁)神经心理发育迟滞的儿童患者,他们在左半球的额叶和顶叶区域利用tDCS治疗15~20min(电流强度0.03-0.08mA),结果提示损伤更为严重的儿童表现出更好的改善程度。另有研究应用步态训练和tDCS对24例5-12岁脑瘫儿童进行了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实验组接受步态训练和初级运动皮质阳极刺激(刺激强度1mA,刺激时间20min)对照组接受步态训练和假刺激,总疗程2w。实验结果提示实验组在前后摆动(睁眼和闭眼),中侧摆动(闭眼)和小儿平衡量表均优于对照组。步态训练结合初级运动皮质的阳极刺激,可改善脑瘫患儿的静态平衡和功能表现。类似研究应用步态训练联合tDCS治疗1例3岁的脑性瘫痪患者,在应用步态训练和tDCS治疗后(刺激强度1mA,刺激时间20 min,阳极置于C3/C4,阴极置于眶上对侧,每侧半球均给予10次刺激),实验观察到患儿的步长、步态、 姿态摆动均有所改善。为了进一步研究联合应用tDCS对脑性瘫痪患者的疗效,有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RCT研究,包括虚拟现实联合tDCS、步态训练联合tDCS等,研究结果显示利用tDCS进行联合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类似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总之,现有的证据表明tDCS在联合理疗可以改善患儿运动功能。然而,研究设计是异质的,随访期很短,需要更长的治疗和观察方案。


目前利用tDCS治疗脑瘫的研究较少,其治疗方法多为联合物理治疗以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现有的成果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改善作用,且耐受性良好,因此tDCS作为辅助治疗或联合治疗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小结

儿童和青少年中的tDCS研究是一个年轻且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目前的小样本研究表明tDCS在儿童癫痫、ADHD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同时,tDCS治疗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也得到了初步的肯定。但目前的研究缺少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多关注于tDCS刺激参数的细化、标准化。与此同时,在基础领域,不同疾病患儿的皮质兴奋性改变及在不同刺激强度下的好性变化也同样需要探索。

图片


参考文献

陈润泽,王玉平,戚小红.tDCS治疗儿童神经和精神疾患进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2,30(09):592-595+572.


编辑排版/y

来源/华恒京兴


注:内容有异议者请联系更正或删除

图片

康复社谈康复传播康复智慧,交流康复理念,做有温度的康复人!5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图片

关于我们



北京鸿康伟业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09年由一个有理想、有责任、坚韧不拔的团队在北京创建,从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康复医学领域。北京鸿康伟业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着“客户第一,诚信至上”的原则,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热诚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参观、考察、洽谈业务。公司愿与社会各界同仁携手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继续为新老客户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

  • 电话:(010)53611825

  • 手机:15011421276 

  • 联系人:易经理


编辑排版/y

 来源/华恒京兴


注:内容有异议者请联系更正或删除

图片图片


0
电话:4009913336